在水質監測工作中,化學需氧量是衡量水體受有機物污染程度的關鍵指標,實驗室COD測定儀的檢測結果準確性至關重要。然而,實際檢測過程中,常出現檢測結果偏差的情況,以下將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。 
儀器自身問題是導致偏差的常見因素。一方面,COD測定儀若長期未進行校準,內部傳感器、比色計等核心部件的性能會隨時間發生變化,導致測量精度下降。另一方面,儀器內部光路系統老化、光源強度不穩定,也會影響吸光度的準確測定,從而造成結果偏差。對此,需定期使用標準物質對測定儀進行校準,按照儀器說明書要求,至少每季度校準一次;同時,及時更換老化的光路部件,確保儀器性能穩定。 操作不當同樣會引起檢測結果偏差。例如,在樣品采集和保存環節,若未嚴格按照規范操作,樣品受到污染或發生化學反應,會改變樣品真實的 COD 值。又如,移液過程中操作不規范,導致試劑加入量不準確,會直接影響反應程度和最終檢測結果。因此,操作人員必須接受專業培訓,嚴格遵循標準操作規程進行樣品采集、保存、移液等操作。在樣品采集時,應使用合適的容器,確保采集過程中樣品不受污染;移液時,需準確使用移液槍或移液管,保證試劑加入量的精確性。 樣品自身特性也可能干擾檢測結果。當樣品中存在氯離子、亞硝酸鹽等干擾物質時,會與測定過程中的試劑發生反應,導致檢測結果偏高或偏低。對于此類問題,可采用預先處理樣品的方法消除干擾。比如,對于含氯離子的樣品,可加入硫酸汞掩蔽劑來消除氯離子的干擾;對于含有亞硝酸鹽的樣品,可通過加入氨基磺酸進行處理,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。 實驗室環境因素也不容忽視。溫度、濕度、光照等環境條件的變化,可能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進程,進而影響檢測結果。因此,實驗室應保持穩定的溫濕度條件,避免強光直射,為 COD 測定提供適宜的環境。 總之,要確保實驗室 COD 測定儀檢測結果的準確性,需綜合考慮儀器、操作、樣品和環境等多方面因素,針對可能導致偏差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,從而為水質監測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