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式濁度測定儀在測量高濁度水樣(通常指濁度值超過 100NTU)時,易因光散射飽和、樣品均一性不足等問題導致測量偏差。科學規范的操作流程不僅能提升數據準確性,更能避免高濃度顆粒物對儀器的損傷,為水質分析提供可靠依據。 
一、樣品預處理 高濁度水樣中往往含有大量懸浮顆粒物,需先通過攪拌使樣品均勻混合 —— 使用磁力攪拌器(轉速 300r/min)持續攪拌 2 分鐘,確保顆粒物不沉降,同時避免劇烈攪拌產生氣泡(氣泡會造成光散射干擾,使濁度值虛高)。對于含大顆粒雜質(如泥沙、藻類團塊)的水樣,需用 100 目不銹鋼濾網過濾,去除粒徑大于 150μm 的顆粒物,防止堵塞儀器進樣通道或劃傷比色皿內壁,但需在檢測報告中注明過濾處理過程。若水樣濁度超過儀器測量上限(如 2000NTU),需進行梯度稀釋:用無濁度水(濁度<0.1NTU)按 1:10、1:100 等比例稀釋,每次稀釋后充分搖勻,確保稀釋液濃度均勻,稀釋過程需使用 A 級容量瓶和移液管,減少人為誤差。 二、儀器參數的針對性調整 多數臺式濁度儀默認采用 90° 散射光測量模式,在高濁度下易出現信號飽和,需切換至 “比率測量模式”(同時檢測 90° 和 180° 方向的散射光),該模式通過計算光強比值抵消濃度過高導致的非線性偏差,適用于 100-4000NTU 范圍的水樣。測量前需用高濁度標準溶液(如 1000NTU 福爾馬肼標準液)校準儀器,校準點應覆蓋待測水樣的預估范圍(建議選取 500NTU、1000NTU、2000NTU 三個點),確保校準曲線在高濃度區間的線性相關系數≥0.999。對于帶有 “濁度補償” 功能的儀器,需開啟該模式,以消除水樣顏色對光吸收的干擾 —— 例如工業廢水常含有色物質,會吸收部分入射光,若未開啟補償功能,測量值可能比實際值偏低 10%-20%。 三、操作過程的規范性要求 比色皿的選擇需適配高濁度測量:優先使用石英材質比色皿(玻璃比色皿在高濁度下易產生光反射誤差),且光程應選用 5mm 或 10mm 短光程型號,減少顆粒物對光線的過度衰減。每次測量前需用待測水樣潤洗比色皿 3 次,避免低濁度殘留液稀釋樣品;加注樣品時應沿壁緩慢倒入,防止產生氣泡,若出現氣泡可輕敲比色皿壁或靜置 1 分鐘待氣泡消散。測量過程中需保持比色皿槽清潔干燥,若有樣品濺出,立即用擦鏡紙蘸無水乙醇擦拭,防止污染物附著影響光路穩定性。每測定 5 個樣品后,需用 1000NTU 標準溶液核查儀器漂移情況,偏差超過 5% 時重新校準。 四、儀器保護與數據驗證措施 高濁度水樣中的顆粒物易附著在光學鏡頭表面,測量結束后需立即用專用清洗劑(含 0.5% 表面活性劑)沖洗比色皿和進樣通道,再用無濁度水沖洗 3 次,避免殘留顆粒干燥后形成硬垢。對于自動進樣型儀器,需在測量后啟動管路清洗程序,用超聲波清洗進樣針 1 分鐘,清除內壁吸附的顆粒物。數據有效性驗證可采用 “稀釋比對法”:將水樣稀釋 10 倍后測量,若稀釋后濁度值為原測量值的 1/10±5%,則說明測量結果可靠;若偏差過大,需重新檢查樣品均一性或儀器校準狀態。 五、特殊場景的應對策略 對于含藻類的高濁度水樣,測量前可加入 1mL/L 甲醛溶液抑制藻類活動,防止測量過程中藻類聚集導致濁度變化;對于高溫高濁度水樣(如工業排放水),需先將樣品冷卻至 25℃±2℃,避免溫度變化影響光散射特性。當水樣中含有氣泡難以消除時,可采用 “離心預處理”——3000r/min 離心 5 分鐘后,取上清液測量,同時記錄離心條件供數據解讀參考。 通過上述操作規范,臺式濁度測定儀在高濁度水樣測量中的相對誤差可控制在 ±3% 以內,既保證了數據準確性,又能有效延長儀器使用壽命,為污水處理、工業排水等領域的高濁度監測提供可靠技術支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