氨氮作為水質監測的關鍵指標,其檢測精度直接影響環境評估與污染治理效果。臺式氨氮測定儀通過比色法或電極法實現快速測定,但操作過程中若忽視細節,極易因交叉污染導致數據失真。本文從樣品處理、儀器使用、試劑管理三個維度,系統闡述避免交叉污染的核心策略。 
一、樣品處理階段:源頭控制污染風險 1、獨立器具使用 每個樣品需配備獨立移液槍頭、比色管及攪拌棒,嚴禁重復使用。例如,在測定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樣品時,即使濃度相近,也需更換全部耗材。移液槍使用后需用75%酒精擦拭槍身,避免殘留液滴污染下一組樣品。 2、樣品預處理規范 對高濁度樣品(如養殖廢水)需先離心(3000rpm/5分鐘)或過濾(0.45μm濾膜),去除懸浮物后再取上清液測定。過濾裝置需一用一棄,禁止重復使用濾膜或濾頭。若需稀釋樣品,應使用超純水而非自來水,防止引入氨氮背景值。 3、操作區域劃分 設立“清潔區”與“污染區”,清潔區用于放置空白樣、標準溶液及未開封試劑,污染區則處理待測樣品。操作人員需從清潔區向污染區單向移動,避免反向攜帶污染物。 二、儀器使用階段:阻斷傳播路徑 1、比色皿清潔與校驗 每次使用后立即用超純水沖洗比色皿3次,再用待測樣品潤洗2次。對于頑固殘留(如油脂類樣品),可用10%鹽酸浸泡30分鐘后沖洗。清潔后需進行空白校準,若吸光度波動超過±0.005,需重新清潔或更換比色皿。 2、進樣系統維護 若儀器配備自動進樣器,需每日運行清洗程序(使用5%稀鹽酸循環沖洗)。手動進樣時,進樣針需在每次使用后插入超純水反復抽吸5次,再用無塵紙擦干針頭。長期停用時,進樣系統應充滿惰性液體(如硅油)密封保存。 3、校準曲線動態更新 每批次樣品測定前需重新繪制校準曲線,避免因試劑批號差異或儀器漂移導致誤差。標準溶液需現用現配,且濃度梯度覆蓋樣品預期范圍(如0.05-10mg/L),高濃度標準液使用后需立即密封冷藏。 三、試劑與耗材管理:消除殘留隱患 1、試劑分裝與標識 大瓶試劑需分裝至棕色避光瓶中,單次使用量不超過一周。分裝瓶需標注試劑名稱、批號、有效期及開封日期,禁止混用不同批次試劑。顯色劑(如納氏試劑)對光敏感,需全程避光保存。 2、廢液處理規范 含氨氮廢液需單獨收集至專用廢液桶,禁止倒入下水道。廢液桶需加蓋密封,定期交由危廢處理機構處置。清洗比色皿的廢水可用pH試紙檢測,若pH>9需中和后排放。 3、耗材定期更換 攪拌子、密封墊等易損件需每3個月更換一次,電極法儀器的敏感膜需按說明書頻率更新。更換耗材后需重新校準儀器,確保測量準確性。 四、人員培訓與質量監控 1、標準化操作培訓 操作人員需通過理論考核(如交叉污染案例分析)與實操考核(如盲樣測試)后方可獨立操作。定期開展交叉污染應急演練,模擬試劑泄漏、樣品混淆等場景。 2、數據溯源與復核 建立電子臺賬記錄每批次樣品的耗材批號、校準曲線參數及空白值。對異常數據(如平行樣偏差>5%)需啟動復測程序,并追溯操作記錄排查污染源。 通過以上措施,可將交叉污染風險降低至0.5%以下,確保氨氮測定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。在環境監測、污水處理等場景中,嚴格遵循操作規范是保障數據質量的核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