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驗室濁度測定儀是水質檢測領域的關鍵設備,其探頭作為直接接觸樣品的部件,極易受到污染。探頭污染不僅會導致測量結果失真,還可能縮短儀器使用壽命。因此,掌握探頭污染的處理方法與避免策略至關重要。 一、探頭污染的處理
1、及時沖洗 每次測量結束后,應立即用去離子水對探頭進行沖洗。去離子水能有效去除附著在探頭表面的大部分懸浮顆粒和雜質,防止其干涸后形成頑固污漬。沖洗時,水流方向應與探頭表面垂直,確保所有區域都能被充分沖洗到。沖洗時間不宜過短,一般持續 1 - 2 分鐘,以保證沖洗效果。 2、深度清潔 若探頭表面出現難以沖洗掉的污漬,需進行深度清潔。可使用專用的探頭清潔劑,按照說明書要求調配適當濃度的清潔液。將探頭浸泡在清潔液中 5 - 10 分鐘,使污漬充分軟化。之后,用柔軟的棉簽或海綿輕輕擦拭探頭表面,注意力度要適中,避免刮傷探頭。擦拭方向應遵循探頭表面的紋理,以提高清潔效率。清潔完成后,再次用去離子水沖洗探頭,去除殘留的清潔劑。 3、干燥處理 清潔后的探頭需進行干燥處理,以防止水分殘留導致探頭腐蝕或影響下次測量。可將探頭置于干燥、通風的環境中自然晾干,時間約為 30 分鐘。也可使用無塵布輕輕吸干探頭表面的水分,但要注意避免擦拭過度,以免損傷探頭。 二、探頭污染的避免
1、規范操作 操作人員應嚴格按照儀器說明書進行操作,避免因操作不當導致探頭污染。在取樣過程中,要確保樣品的均勻性和代表性,避免將大顆粒雜質直接接觸到探頭。測量時,應將探頭緩慢放入樣品中,避免產生氣泡,氣泡可能會干擾測量結果并導致探頭污染。 2、樣品預處理
對于含有大量懸浮顆粒或雜質的樣品,應先進行預處理。可采用過濾、沉淀等方法去除樣品中的大顆粒物質,降低樣品對探頭的污染風險。預處理后的樣品再用于濁度測量,能有效延長探頭的使用壽命。 3、定期維護
建立定期維護制度,定期對探頭進行檢查和清潔。除了每次測量后的常規沖洗外,還應每周進行一次深度清潔。同時,定期檢查探頭的表面是否有磨損、劃痕等情況,如有問題應及時更換探頭。 三、妥善存放
當儀器不使用時,應將探頭妥善存放。可將探頭放置在專用的保護套中,避免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。存放環境應保持干燥、清潔,避免灰塵和腐蝕性氣體對探頭造成損害。 通過以上探頭污染的處理和避免策略,可有效保障實驗室濁度測定儀探頭的性能和精度,提高測量結果的可靠性,延長儀器的使用壽命。
|